央廣網北京3月6日消息 6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周伯華、厲以寧、陳錫文、楊凱生、李彥宏等就“深化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文化報、中國文化傳媒網記者提問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去年底,中國城鎮化工作會議討論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昨天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又進一步強調了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避免千城一面。請問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農民轉市民會面臨哪些問題?另外,我們應該怎樣用文化特色豐富鄉村建設,為我們的百姓提供均等的文化服務,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城鎮?
  陳錫文:新型城鎮化這個概念嚴格來說主要是在這一兩年才逐漸形成被大家所接受,到去年12月份的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這個被明顯的叫響了,而且被普遍的接受了。就我的理解來看,之所以強調新型城鎮化,其實更多的是關註人的城鎮化。在以往城鎮化進程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總體看,對人的關註程度還不夠,而對於征收土地、土地財政、高樓大廈、廣場道路這些東西關註的比較多。現在突出的強調人的城鎮化,我覺得就是要強調,無論經濟社會發展,本意都是為了人,以人為本這應該是城鎮化本來的命題。改革開放35年來,城鎮化獲得了非常明顯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化率只有18%,到現在已經超過了53%。這個成就是非常大的。
  城市也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往往幾年不回過去的老家城市可能就認不出來了,這些成就都應當肯定。但也應該看到以往城鎮化過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反思、去改正的地方。比如說現在的城鎮化率,7億多城鎮人口是指常駐人口,但是如果查一下公安部門的戶籍統計,城鎮戶籍人口所占的比例只有35%。也就是說常駐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和城鎮戶籍占總人口的比例,差距大概在17到1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居住在城鎮中的居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沒有當地戶籍的,那他要享受當地的基本公共服務就有很大的困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進了城的農民工,所以如何使進城農民工加快融入城鎮,這是社會都關註的。很多人把關註點聚焦到戶籍制度改革上,這是對的。但應該看到,戶籍就是一個本,就是幾張紙,就是給你換了一個城鎮戶籍本,但是戶籍本後面所承載的一切,社會公共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不能解決的話,那這張紙也沒有太大的用處。很多朋友們都知道,現在大概已經有十二三個省市自治區已經宣佈廢除兩種戶籍制度了,本是一樣的,但是待遇是不一樣的。所以歸根到底是要解決進城農民,你能給他什麼樣的基礎公共服務。  (原標題:陳錫文:以人為本是城鎮化本來的命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v58pvsf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